李春光
2021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说:“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重温这段话,令我不禁联想起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斗争。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在日寇占领北平、天津之后又贼兵南侵之际,由八路军115师、129师部分主力和当地党组织在人民群众支持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它东自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自石德路、滏阳河,南跨陇海路,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地区及苏北、皖北结合部。同其他根据地相比,这里的环境更差。首先,除泰西的山峦丘陵和湖西的湖泊湾汊地形较为复杂外,全都是一望无际的黄河冲积大平原,而且地瘠民贫,水、旱、虫灾又连年不断,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八路军指战员往往要一面帮着赈济灾民,一面饿着肚子去打仗;第二,文化落后,封建势力强大,又是会道门的发源地,许多土匪、民团、会道门都拥有武装,而且在日军或顽固封建势力的胁迫下,疯狂地破坏抗日斗争;第三,根据地周边的国民党政府,都拥有自己的部队,除了范筑先将军率领的抗日勇士,全都在反共方面和日伪军完全一致,常常明里暗里配合日伪“扫荡”……但老一辈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指战员,却能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彻底打败强大的敌人,确保了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壮大。
何以致此?简言之,是因为那里的党组织和人民军队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冀鲁豫彰显着老一辈共产党人信念的力量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如曹县的刘岗、伊庄、曹楼三个相邻的行政村,是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大本营。日本侵略军曾多次征剿,皆遭惨败。他们在作战地图上用红笔把三村圈在一起,并写了个大“赤”字,从此被称之为“红三村”。1940年8月,驻守在这里的八路军主力奉命北上,只留下地委机关、鲁西南独立团、抗日游击大队等150多人。日、伪、顽军见有隙可乘,纠集1万多人向三村进逼。面对如此敌情,地委组成守寨指挥部,以党员为骨干编成模范班,以青壮年编成自卫队,凭其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的精神,利用地道战、游击战等进行大小战斗几十次,历经四个月零三天,终于配合黄河北返回的主力部队,一举击垮敌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再如苏村保卫战,日军调集2万多人,在飞机、坦克掩护下,疯狂围剿我军区首脑机关和转移的人民群众。担任掩护任务的教3旅特务营营长钟铭新,率9、10两连在苏村阻击敌人。激战中,钟营长被敌人的子弹打伤了腹部,他捂着流出的肠子,继续战斗;肠子又一次流出来,他塞不进去,干脆滚出工事,与进攻的敌人同归于尽!9连连长黄学友,在身负重伤后,拉响手榴弹,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与敌人同归于尽!后来,战士们由阵地战转入巷战、院落战。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刺刀扎弯了,就用砖头、铁锹与敌人搏斗。最后,敌人释放了毒气,担负阻击任务的126位壮士全部牺牲!但他们用血肉之躯,保护了领导机关和群众,圆满地完成了阻击任务……
冀鲁豫彰显着老一辈共产党人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如宋任穷将军,当时有两个女儿,但他在天灾敌患重重困难中,驰聘杀敌战场,忙于救助百姓,两个失散的女儿却活活饿死了!在同一困难时期,杨得志将军为了四处转战打鬼子,将两个女儿分别寄养在老乡家。由于兵荒马乱,大女儿从此再无音信。有一次,杨得志夫人申戈军去看望她的二女儿,刚进村,村民就告诉她:二女儿死了,还都愤愤不平,抱怨代养人照顾不周。申戈军如雷轰顶,但很快又镇静下来,强忍住眼泪,到村外去看孩子的小坟堆,却远远看到被野狗扒过的痕迹,就不忍心再往前走了……但她没有任何抱怨,一如既往地拜见了代养人,并把带来的抚养费交给了她。曾任冀鲁豫行署主任的段君毅,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以及人民军队的后勤供应,忙里忙外,忙上忙下,竟忙得“七过家门而不入”。曾任运西地委书记的梁仞仟,出身大户人家,为筹军需打鬼子,在当县长时,就捐献光了,被人说成“县长当一年,家产全卖完”;鲁西南专员刘齐滨,也是在当县长时,就竭尽家产,救助百姓,连老婆孩子都没吃的,后来有人形容他“老子当县长,儿子没粥喝。”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在冀鲁豫,八路军常唱的一首歌是:“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老百姓是共产党时刻的挂念!”为了老百姓,八路军不但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而且住在老百姓家时,主动帮着干农活,扫院子,争当“水满缸运动”的模范。一旦日伪进行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为了保护老百姓,战士们英勇献身的事例又屡见不鲜。
人心都是肉长的。老百姓心中有杆称。他们衷心拥护共产党,热爱八路军。在危机关头,他们冒死打救八路军的事,同样比比皆是。如陆房战斗中,三区妇救会长刘克林为掩护6位战士,惟恐她9个月大的儿子的哭声引来敌人,竟不惜把孩子捂死,用衣襟塞住了他的嘴……再如山东鄄城县小丁庄的丁二嫂,为掩护隐藏在她家的八路军伤病员,在丈夫不在家、鬼子又一大早破门搜查的紧急关头,竟从自个房间抱起衣服,赤裸裸地跑到另间屋,钻进伤员的被窝里,慌称伤员是自已的男人,骗走了敌人!……
冀鲁豫彰显着老一辈共产党人能上能下、能文能武和深入民间、率先垂范的精神。曾任山东省省长的赵健民,早在1937年就是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兼济南市委书记,但他为了做好同国民党将军范筑先的统战工作,主动请缨,到范将军麾下当了个营长。由于他能征善战,屡立奇功,深受范将军赏识和军民拥戴,都把他和他的三营称为“赵三营”,后来又把他誉为“鲁西赵子龙”。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进藏的开国将军王其梅,1938年任豫东地区特委书记,后来为加强水东独立团,带着他一手组建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两个连,从水西到水东,担任了水东独立团的一位营长!他也是身先士卒,战功卓着,受到方方面面的交口称赞。在1943年冀鲁豫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由于当地遭遇空前虫灾,农田里成群的蝗虫遮天盖地,所过之处,农作物的叶子几乎全无,有的只剩下了“光杆”。这给百姓蒙上了神秘的阴影,加上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误认为蝗虫是“神虫”,蝗虫泛滥是“天意”。“天意”不可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的庄稼任其毁掉。为破除群众的迷信心理,虫口夺粮保收成,时任区党委书记的黄敬,专门召开了灭蝗会议,并亲自到田间地头向百姓宣讲:蝗虫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仙,而是和苍蝇、蚊子一样,都是害虫。日本鬼子抢我们的粮食,是敌人;蝗虫不让我们收粮食,也是敌人。他们同样可恶、可恨!要想有粮食,不挨饿,就必须消灭蝗虫!“说罢,随手抓了一只蝗虫,用火烧熟,放进嘴里,边嚼边说:“不是有人说它是‘仙虫’么?我吃了它,看看老天爷怎么惩罚我!”接着,和战士们一样,挥着树枝打蝗虫……此事很快传遍四方,老百姓纷纷表示:“黄书记是个大文化人,他懂得比咱多。他这样的大干部都不怕得罪老天爷,咱怕啥!”于是,打消了思想顾虑,纷纷加入到灭蝗运动中。经过一番奋战,终于保住了夏粮的收成。
冀鲁豫彰显着老一辈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冀鲁豫,日伪军曾进行过上百次“围剿”,尤其是1941年4月12日,他们出动两万余人,配有汽车、坦克、重炮和飞机,分5路对冀鲁豫的大本营沙区进行毁灭性的“大扫荡”。那次反“扫荡”打了9天。血与火的9天过后,仅内黄、高陵等4个县,日寇就烧毁村庄141个,其中全部变为一片焦土的80个!杀我同胞4000人,其中有53户人家连一个人也没幸免。至于群众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农具、车辆、牲口、粮食,更是荡然无存!
敌退出沙区后,区党委书记张玺和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等,立即率党政军民进行善后工作。他们抽调干部,组成5个善后工作队,到受害区进行慰问、救济,并配合当地党政群团机关,恢复、健全各种组织。他们还提出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救济难民就是抗日爱国”的口号,向一些开明士绅进行募捐;通过打汉奸和亲日派,强迫他们拿出粮食和钞票;组织运输生产合作社,用贷款办法,鼓励农民去外区买粮,运回来解决生活问题……同时,对乘机骚扰的敌伪、土匪、会道门进行了打击和镇压,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然而,没过三个月,冀鲁豫又出现大旱灾,许多地方几乎颗粒无收。本来就缺衣少食,加上日军、伪军、国民党顽军不断抢掠、摧残,整个边区处于极其危难的境地。贫苦农民只能吃糠、吃棉籽、吃树皮树叶。小孩子吃了棉籽拉不出屎,憋得躺在地上打滚。有的老年人,为了省下一把树叶给孩子,自己躲藏起来,悄悄离开人间。为了生存,卖儿卖女,典当妻子,自卖其身的,几乎处处可见。在鲁西北,还出现了方圆近50华里地带的“无人区”,出现过人吃人的现象……
在此情势下,全区把救灾作为头等大事。首先,区党委和行署从受灾较轻的地区调运粮食,由部队护送到重灾区救济灾民。同时用发放贷款、向地主借粮、到敌占区征粮,以及从敌人那里夺粮等办法,以解燃眉之急。行署还发出生产救灾指示,要求各级政府组织灾民以各种形式生产自救。党政军机关,则开展每天“人省一两粮,马节二两料”的节约运动;学习“南泥湾精神”,大力开荒种地;部队牵着骡马,协助当地老百姓耕地、送肥,麦收时又帮助搞运输……尽管日、伪、顽的“蚕食”、“清乡”、“扫荡”依然不断,尽管各地战斗异常频繁、激烈、艰苦,但由于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坚决贯彻党中央生产自救的方针政策,加上“老天”帮忙,连降几场透雨,终于战胜了灾荒!老百姓高兴地说:“共产党、八路军把死路变成活路,俺们得救啦!”从此,对党更加爱戴,抗日和生产情绪更加高涨。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也正因此,这里虽然没有山林做屏障,但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就是山,就是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钢铁长城。在这里,军队与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前方斗争与后方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种种战争手段灵活运用,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到1945年1月,这里已发展为“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也组织起来,形成人民军队取之不尽的人力、物力的源泉和强大的后盾。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成了华北解放区的南大门,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前进阵地,也是第二、三野战军同国民党军队逐鹿中原的大后方基地之一,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而厚重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冀鲁豫党政军民以及从冀鲁豫选派到江浙赣、云贵川,乃至西藏的南下干部,又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再立新功!
“滴水可以映射太阳的光辉”。从英雄冀鲁豫可以看出:我们“来时的路”,千难万险,但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精神和优良的作风,胜利地走过来了。“前行的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通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面,也会有不少困难和险阻。但只要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弘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也一定会排除任何困难,“继续走好前行的路”,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