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招聘是个好办法”
        ——回忆改革开放初期促进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件往事
        发布日期:2018-11-13                               打印本页

        李宗周

           

          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已经整整四十年了。回忆改革开放初期,改革之风在神州大地劲吹。随着农业政策大见成效,各行各业以及国家机构的改革也随之兴起。各地人事部门根据当地“四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纷纷行动起来,招贤纳士。自1981年冬起,先后有福建、山东、安徽、河北、云南、黑龙江和连云港、烟台、阜新等25个省地市到北京招聘干部。招聘消息或启事登报之后,很多干部报名应聘。在国家人事部门的支持下,经过考核并商得干部所在单位同意,选调了近千名干部分赴这些地区,有力地支援了地方经济建设。

          我当时在劳动人事部干部局(前身是民政部政府机关人事局、国家人事局)分管干部调配,包括人才工作。通过这一时期的实践,深知通过招聘选调干部确实是个好办法。我在1983年第4期新华社《半月谈》杂志上发表了《招聘是个好办法》一文,介绍对招聘工作的认识和体会,为了如实反映当时的情况,现将该文摘要如下:

          通过招聘来选调干部,确实是个好办法。它可以弥补组织调派的不足,可以作为干部调配制度的一种补充,应当形成制度。我国在建国初期就实行过招聘办法,当时东北地区到华东各地招聘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东北的工业建设,在京津地区招收了大批知识分子参加政权建设。国务院在1956年成立了招聘委员会,通过招聘发现和选拔了大批人才。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为了保证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采取组织调派的办法,仍然是今后干部调配工作的基本方法。但是,随着“四化”建设进程的发展,各地区、各部门需要的干部种类、专业复杂多样,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仅对干部的需要千差万别,而且本身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也不一样。同时,具备应聘条件的干部,目前又比较集中地分布在沿海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仅凭组织调配办法,也可能抽调一些,但要按各自用人部门的复杂要求,选调大批自愿去各个地区的干部就不容易了,会遇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难。因为,一方面由于实际上存在的干部“单位所有制”,虽然这个干部在本单位不是一定必需的,也不愿放;另一方面,被调的干部本人,由于种种考虑,也不一定愿意去新调的地区和单位。采用招聘的办法就比较灵活。招聘地区或单位可以在本地区或外地通过人事部门提出需要干部的条件,发消息或登启事招聘。报名应聘的人,不论是否征得组织同意,均可报名。经考核符合条件的,与应聘人员所在单位协商同意后便可办理调动手续。

          为了引进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员,不少招聘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艰苦地区都规定了一些优惠条件。有的在解决干部家属的农村户口(即农转非)方面放宽条件,子女就业优先安排,生活住房给予照顾;有的在工资福利和津贴方面给予优厚待遇。例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规定,招聘去的干部可以享受高一级工资额的津贴,本人和家属每人可得150元寒装补贴。家在农村,要求解决家属“农转非”而在北京等大城市又解决不了的人,是乐意应聘去这些地区工作的。前面说的北京已应聘调走的干部绝大部分是属于这种情况。这样,既压缩了首都人口,精简了国家机关人员,又解决了干部的实际困难,支援了地方“四化”建设,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要吸引专门技术人才应聘,就要重视他们,重用他们,提供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些招聘干部的地方和单位十分重视对专业技术干部的使用。招聘选调去的专业技术干部中,有的助理研究人员到省里当了研究所所长,有的讲师负责组建高等学校,有的技术干部在短短时间里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分别被任命为厂长、总工程师和市工业局副局长等。他们在新岗位上大显身手,大有作为,被人们称为“在北京是一条虫,出去变成一条龙”。最近出现值得注意的新气象是,在福建招聘干部工作中,不仅家在福建农村的干部愿意应聘,不少夫妻双方都在北京的也愿意报名应聘。可以看到,随着十二大精神深入人心,“四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对于招聘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和疑虑。有些好心的同志怕把干部队伍搞乱了;有的怕用优惠条件招聘干部把制度搞坏了;有的怕供需双方(招聘地区和应聘人员的原单位)意见不一把关系搞僵了。对于这些问题是要注意的,但不必顾虑重重,不敢迈开步子。人事部门应该从老框框中解放出来,有领导有秩序地把这一工作做得更好。对应聘人员的家属随迁、行政关系转移和户口迁移等问题,应放宽条件,采取灵活措施,妥善予以解决。对于干部流向问题要加以控制。各地可以到大城市招聘;大城市不能到中小城市招聘,更不可以从边远地区、三线单位引进干部,以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建设。

          现在,通过招聘形式选调干部的越来越多了,有些省去上海招聘了一批干部;北京正在酝酿从中央国家机关招聘干部支援在京的一些急需干部的新建单位。可以相信,经过努力实践,招聘方法的日趋完善,将使干部按“四化”建设要求合理流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1世纪的今天,招聘办法已制度化、常态化,并有专门人才服务机构来管理和推进人才流动,而在当年,这确是一件突破常规的大胆举措,邓小平同志评价说:“招聘是个好办法”,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在《经济参考报》上表态:“人才可以流动”,从而大力推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流动。

          如今,全世界都认识到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都在为争夺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展开大战抢占高地。我国在这方面已占先机,不仅争取了大批留学生回国创业,并且为争取更多顶尖级人才在开展工作。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仅招聘办法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全党大抓智力建设的人才工作定会有新作为,绘制出更新的人才建设蓝图,把我们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