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夫
编者注:此文是根据张汉夫同志为人社部驻部武警官兵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传统教育时所作的讲话记录整理。
很高兴和驻部武警官兵一起座谈。这次的报告会主题是“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部队正在搞一系列的主题教育,今天的主题教育就是弘扬革命精神、优良传统。今天离退休干部局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我的革命经历,讲一讲我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这个机会难得,现在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革命往事。
我1930年出生在陕北绥德的农村,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在我们村,小娃娃们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每天认一个字,大一点的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我从四五岁开始认字,到9岁的时候,中国常用的汉字基本上差不多都认光了。当时我的叔叔是共产党的区长,回到村里一看,说这小家伙喜欢念书,就跟我父亲商量,要送我到干部子弟学校去念书,我父亲当时就同意了。所以我9岁就离开了家,到绥德干部子弟学校念书。当时干部子弟学校条件很艰苦,一共只有2个窑洞,门窗都没有,桌子和凳子都是用石头垒起来的。每天吃什么呢?钱钱饭,就是用高粱米压成碎末熬成的粥,(钱钱饭原是陕北人家缺粮时的一种度荒饭,多和米糠、秕谷同煮,借以充饥),一天就喝两顿,也没有菜,就弄点咸菜。第一年有人觉得太苦了,不念书了,走了。但是我坚持下来了,因为回家也是一样的受苦,再苦,多学一些文化知识也是有好处的。我当时要是不好好念书,是出不来的。因为家里穷,我又是老大,所以很珍惜这次念书的机会。我坚持念书,后来干部子弟学校并到当时绥德当地最好的学校实验二小,我就去了实验二小读书。在实验二小期间,我每学期都是模范学生。一方面我念书念得好,另一方面在学校我干活勤快,城里的孩子放学走了,我住在学校经常打水扫地什么活都干,每个学期选举的时候我都是模范学生。为什么愿意当模范学生呢?模范学生发两个本本、两支铅笔。当了模范学生后,有了两个本本、两支铅笔,我这个学期的本、笔就都解决了。所以在我小学那5年多就是靠当模范学生发的本本和铅笔一直坚持到了18岁。
我不是假党员
1944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还在高小,校长找我谈话,因为我每学期都是模范学生,还经常为学校干活,勤奋、能吃苦,所以要发展我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时还小,只懂念书,对共产党也不是很了解,但是我的父亲、叔叔、舅舅……那时候家里好多人都是共产党员。所以校长找我谈话说要我加入共产党,我说“好啊,我要加入共产党”。后来校长就把我带到了县委书记的办公室进行宣誓。当时“文革”整我的时候问题有一条,有人说我14岁入党,不对,是假党员,因为党章第一章第一条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我肯定地告诉他们,我不是假党员,是真真正正永远跟党走的真党员。后来经过查证,他们告诉我,是真的。为什么呢?1944年七大还没有召开(中共七大1945年在延安召开),七大规定了党员的年龄,七大以前党员没有年龄规定(中共七大第一次规定入党者的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我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
一次印象深刻的喝泥水经历
1946年,我16岁,当时是绥德师范的学生。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又是绥德师范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前身)的总支书记,所以被抽调出来到镇川堡和国民党打仗,当时主要做战后登记工作。1947年又把我抽调出来到佳县搞征兵工作。征兵搞了一段时间,胡宗南的兵就进来了(1947年秋天,胡宗南率部大举进犯陕甘边区)。胡宗南打到佳县,当时我在村里头,看到对面山头上都是部队,也不敢走。这时候区委的一个人到村里来找我,说让我快走,我这才跟着他一起走。我们俩走了一段路,看到对面穿黄军装的人一大片,“糟啦,榆林的国民党部队来啦”,我们俩就从山顶上跑到山沟,跑到黄河边上。结果到了黄河边上枪声还是一直在响,“不行,还得上去”,我们俩又跑到了山上。后来有人路过,我们就问“那些穿军装的都是谁呀?”,“哎呀,押的是国民党的俘虏”。原来是俘虏,哈哈,我们这才敢走。走到一个村里,第二天找了两匹马,我们就继续往前走。在路上国民党的飞机就一直在头上转悠,我们也不敢去喝水,怕周围国民党的部队来了。渴了,就喝马路上的水坑坑里的水,里边都是臭水啊,没办法,也得趴下来喝。我们俩从佳县往北走过黄河,因为两天都没吃饭,我们就只能靠摘路边的野枣维持。就这样一路艰辛终于回到了师范驻地。这一次的经历印象太深了。
我是共产党员,我要跟着党走
过了一段时间,组织上又把我派到佳县去搞土改工作。到了一个村里头,不到10天,还没正式开始,组织上又来了一封信让我到地委报道。当时在佳县工作的我们一共有两个人,另一个人说你走了我该怎么办。但是没办法,组织有命令就要服从。结果走了90里路到绥德报道。报道以后,在那呆了不到一个礼拜,领导说你应该到西北区去。西北区当时不在延安,已经搬到了义和,我又赶到义和报到。结果到了西北区领导又说我的工作不是在这,应该到亚洲部去。亚洲部在哪呢?在米脂县杨家沟。又走了90里路,翻了好几座大山,到了杨家沟,在亚洲部(代号为“亚洲部”的中共中央机关,原“九支队”)报了到。当时的领导人见到了我,他说,“你是个陕北娃,我们要行军,走好远好远的地方,有危险,也特别苦,你如果不愿意去你就回绥德,回地委去”,我说“我是共产党员,是党的人,既然跟着毛主席闹革命,我就不怕吃苦,党组织调我去哪,我就跟着走,不回去。”后来就留在了亚洲部。
毛主席很平易近人
在杨家沟呆了不到半个月,当时这个亚洲部是干什么的也不太了解。有一次,亚洲部政治部主任廖志高跟李得胜打完电话,有人就问我,“你知道廖主任刚才和谁打电话吗?”我说“我不知道呀”,他说“你没听清?”,我说“听清了,是李得胜”,他说“你知道李德胜是谁吗?李德胜,就是毛泽东主席啊!”我才大惊,原来我到了毛主席工作的地方了。后来我们从杨家沟过黄河时有二三百人,当时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和普通的战士们一样,他们都拉着青白马走。走到山渠拐弯的地方,有个小山坡,我们几个小家伙不愿意顺着路走,便从山坡上翻过去了,在那等着。后来毛主席他们沿路拐弯过来了,过来以后看到我们几个小家伙在这,小孩子喜欢叽叽喳喳的,毛主席就笑嘻嘻地说:“嗨呦,小娃子们,你们走得快呀!好好啊,你们懂得走近路啊!”我第一次看到毛主席,就这么看到的,我那时特别高兴。特别是毛主席平易近人的笑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参与了干部名册的建立
到了西柏坡,毛主席住在西柏坡,周围十几个村住的是中央机关。中央组织部驻的这个村叫南庄,不在西柏坡。我去中组部的时候,分配的主要任务是整理材料。当时从延安撤出来的时候有些材料都没有了,所以要一点一点地弄,这个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在西柏坡的时候,在南庄呆了一年,我和高级领导同志的夫人,如张越霞(博古夫人)、傅涯(陈赓夫人)等人一块,把从延安带出来的、当时撤离时弄得乱七八糟的干部档案,整理了大概一年,最后都顺顺当当的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在中组部还是搞干部档案工作。进北京以后,收集整理干部名册还是很困难的,比如陈毅同志来了,我们就问他管理的那个地方、那个省、那个边区的领导是谁,登记下来……就这么整理出来一套名单。整理了好长时间,当时不知道叫什么,后来我们说就叫干部名册吧,这样就建立了解放区干部名册,就有了中组部的干部名册。
因时间关系,今天只能讲这么多了。你们年轻人需要传承发扬红色革命传统,你们将来无论是在部队还是转到地方,都需要有刻苦的学习精神,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服从组织安排、一心一意跟党走、听党的话这种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