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姥姥讲故事”留守儿童的温暖陪伴
        ——访谈离退休干部第十九党支部刘丹华同志
        发布日期:2019-04-28                               打印本页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截止2018年底,“送故事下乡”公益项目共收到企业和社会捐款149万元,民政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专项资金100万元,国务院扶贫部门定点资助100万元。通过各种方式送出故事盒35000多套,分别送到了2万多个农户、3700多所农村幼儿园和12000个少数民族贫困村,涉及29个省、自治区的贫困地区,直接受益留守儿童超过10万人。

          2013年底,在人社部离退休干部局和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的支持下,离退休干部第十九支部刘丹华同志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牵头设立了“送故事下乡”公益项目。她亲自录制1000首中外童话故事,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赠送故事盒,并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姥姥讲故事”。五年来,“送故事下乡”公益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缘 起

          16岁时,刘丹华作为知青去陕北插队。村里有个小学校,教室破旧,刘丹华给十几个孩子当了一年老师。大冬天,孩子们衣衫单薄、面黄肌瘦,但听课特别认真,明亮的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刘丹华到现在也忘不了孩子们的眼睛。回村看望老乡的经历,让她目睹了陕北农村与北京的发展落差,那里的儿童在教育方面与城市儿童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引发了她深深的忧虑。“现在城里的孩子能听故事,做游戏,看绘本,可贫困山区的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谁给他们讲故事呢?”刘丹华深知,听故事对于幼儿的意义,“如果有一个故事机和他们相伴,在上学前听1000个故事,他们的生活一定会有大不同!”

          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刘丹华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脱贫攻坚出一份力。2013年11月退休以后,她投入全部精力,利用自己做过小学教师的优势和善于朗诵的特长,精心选择作品,亲自朗诵,开展送智扶贫。

          二、讲故事姥姥

          “姥姥讲故事: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找妈妈……。”打开“故事盒”,立刻传来一个温暖亲切的声音,这是“讲故事姥姥”刘丹华的声音。“讲故事姥姥”是刘丹华给自己起的网名,她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和她的外孙女一样,有一个每天都能为他们讲故事的姥姥。

          录故事前,刘丹华先是跑遍书店选书,然后通读几遍,细细标注,遇到故事书不理想,还要自己改编。讲《西游记》的时候,她前后买了好几个版本的儿童版《西游记》,最后还搬出原着添加细节。《历史故事》则需要由自己编写。如今,刘丹华的“故事手稿”已有了好几大本。录音时,首先要拉上窗帘,关上房门,确保全家安静。刘丹华坐在书桌前,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夹着黑色的录音笔,食指和大拇指捏住用快餐盒盖和丝袜制成的防喷罩,右手则捧着本童话书……刘丹华讲着故事,还不时抬头微笑,仿佛眼前,就坐着孩子,一个个歪着头,听得入神。刘丹华每天都要花五六个小时录故事。

          开始时只有200个故事,2015年发展到600个,2016年800个,到2017年2月,完成了1000个故事的筛选、改编和录音。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中外着名的童话和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有西游记等四部中外着名长篇作品的系列故事,还专门介绍了14部儿童文学名着。所有故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五集,设计了插图和注音目录,形成了适合2-8岁儿童收听的故事体系。

          三、“送故事下乡”公益项目

          “把故事送到农村去!”这是“送故事下乡”公益项目的主要内容。“项目开始时不知道用什么平台搭载这些故事,怎样能确保偏远地区孩子听到这些故事。受到‘唱戏机’的启发,想到可以用这种简易的播放器,将故事录在内存卡里送给孩子,同时配上插图注音目录,供孩子自己选择故事和拼音文字,这也就是后来我们的故事盒的原型。”刘丹华说。

          项目以“姥姥讲故事”为基础,将1000个中外优秀儿童故事音频资料配上故事插图注音目录,再配备简易的播放设备(故事盒)向贫困地区推广,援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早教。同时,视频资源也发到网络上,供有条件的儿童家长免费下载。近几年来,人社部离退休干部局给予了大力支持,积极联系企业募捐近40万元,还组织离退休干部参与写邮寄地址,打电话回访。刘丹华及家里人也给项目捐款约3万元,“姥姥讲故事”在网上播放的广告分成2万多元也全部捐给了项目。

          确定真实的受益对象,保证准确投送,是做好项目基本要求,也是公益项目始终坚守的原则。在确定受益对象方面,国务院扶贫办提供了大力支持,通过数据库精准确定目标受益人,通过入村回访、电话回访、回执签收等多种方式跟踪送故事的实际效果。经国家邮政总局审核批准的“送故事下乡”明信片也完成了印制。每送出一套故事机,就有可能收到受益人免费寄回的明信片,上面将有留守儿童对项目的建议和要求。这张小小的明信片不仅能帮助了解送故事的效果,还将成为项目与受益人之间直接沟通的桥梁。

          在甘肃渭源县、新疆达坂城、江西吉水市、安徽全椒县、河北蔚县、陕西山阳县等地举办了多场“送故事下乡”现场活动。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同志亲自参加甘肃渭源的捐赠仪式,他充分肯定了“送故事下乡”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作用,并对项目的深入开展提出了殷切希望。

          四、留守儿童的温暖陪伴

          “我曾经到山西天镇、甘肃渭源等地,走访幼儿园和贫困农户,把故事机直接送到孩子们手中。看到孩子们对故事盒爱不释手和天真的笑脸,我觉得我们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刘丹华说,“我们收到了许多孩子的来信,他们稚嫩的语言所表达的真切情感,不仅令我们感动,更是对我们最大的鞭策。”

          从各地反映的情况看,故事盒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普通话教学教辅资料短缺、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深受基层教职员工和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学习态度更加积极,普通话水平得到提升,成效喜人。“姥姥讲故事”成为留守儿童温暖的陪伴。

          “我们将进一步实施好‘送故事下乡’公益项目,并根据贫困地区儿童需要和扶贫攻坚工作的要求,扩大项目的内涵和规模,为助力国家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应有的贡献。”刘丹华说。■(采访整理: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