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记者见面会主席台(刘健 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8年10月15日(星期一)下午3时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请5位产业工人优秀代表围绕“做大国工匠,争当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袭艳春(张馨 摄)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袭艳春: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中外记者见面会。今天,我们请来了五位优秀产业工人代表和大家见面,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刚才,我们在休息室聊天,很初步地了解到他们在各自行业做出的一些成绩,今天非常难得把他们请来和大家面对面地做一个沟通和交流。
首先,我逐一介绍一下这几位师傅。他们是: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车工洪家光师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潘玉华师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师傅;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试油公司试油工谭文波师傅;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分厂研磨班车辆钳工宁允展师傅。五位师傅的工种各不相同,请五位师傅和大家聊几句,分别介绍一下他们各自的工作。
先请洪家光师傅。
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车工洪家光(刘健 摄)
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车工洪家光: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好。我叫洪家光,1979年出生,差20天我就是一个80后了。我来自沈阳,工作在中国航发沈阳黎明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我是一名普车和数控车车工,也是我们公司的首席技师,我所在的分厂从事航空发动机工艺装备研制和制造工作。
我是一个技校毕业生,参加工作已经20年了。1998年我进入企业后一直从事这个专业,1998年进入公司后,我靠着自己努力学习和不断创新,完成了从一名学徒工到工人、高级技师到全国技能大赛状元,再到今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跨越,完成了从刚开始学技术只懂操作,到后来开始研究发明懂创造、懂创新这样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蜕变。我先后带了13名徒弟,同时作为劳模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站的领军人,带领我们团队致力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团队也先后获得了很多创新成果,取得了一些荣誉。自己一路走过来,感受到时间是奋斗的沉淀剂,沉淀和坚持才能最终捕获幸福,成大事不完全在乎力量大小,而是常常在于能够坚持多久。谢谢大家。
袭艳春:
请潘玉华师傅。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高级技师潘玉华(刘健 摄)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高级技师潘玉华:
大家好,我叫潘玉华,我来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我是从事无线电装机精密焊接工作的。自1995年从事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这项工作,我先后承担预警机、北斗导航等国家重点项目的课题。接下来讲一下我的感受,我出生在农村,来自美丽的蜀绣之乡——四川,我的奶奶是一个绣娘,从小我就看见奶奶在锦缎上穿针引线,自己特别羡慕她。奶奶在绣花的时候特别专注,绣出的花、鸟、虫、鱼就特别的活灵活现,我就特别向往自己长大以后也能够像奶奶一样成为一名绣娘。1995年我有幸被中国电科二十九所招聘入所,当时分配在装配部的一个电装车间,与一个个精密器件打交道,从此就与元器件结缘了,这也许就是一种传承。我的奶奶曾经在锦缎上进行穿针引线,我现在的工作是以一个个精密器件间进行穿针引线。同时,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保持精工细作。我现在从事的是军工事业,同事们笑称我为“军工绣娘”,和我当时的梦想有点扣主题了。
在我20多年的工作中,我始终记得奶奶曾经跟我说过的一句话,绣花并没有什么诀窍,熟能生巧,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不管今后做什么工作都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在工作中一直体会着奶奶的话给我的激励,像奶奶一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去,坚持我选择的这份军工事业,能够为筑就大国重器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谢谢大家。
袭艳春:
请高凤林师傅说两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刘健 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
各位记者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的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主要从事火箭发动机的焊接工作,我叫高凤林。
提起火箭发动机,应该说它是我们现在已知产品中保险系数最小、应用工况最复杂、边界材料最窄的产品,所以焊接难度很大。拿发动机的喷管来说,就是火箭发射时看到的喷火部位,它是由几百根空心管线,管线的壁厚只有0.33毫米,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制在一起,是一个复杂焊接过程。为了能从事这样复杂的操作,从我进厂之初就不断地进行训练。因为我们搞发动机焊接的又叫“金手”、“银手”,一方面焊接要求条件高,另外一方面价格高昂,一台发动机上千万元。那个时候的痴迷,就是中午吃饭时拿筷子练送焊丝。
我们焊接人员属于热加工行业,每个人都要备一个很大的水缸,因为要不断地补充水源,我就端着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高温下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等。为了纯青技艺,我们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我个人在这方面白天练、晚上练,技艺提高很快,就因为对产品的痴迷程度,工友们给我送了一个外号,叫“和产品结婚的人”。我热爱航天事业,因为38年坚守在一线,默默无闻,正像我们团队座右铭所讲的“汗荐轩辕,智造神箭,焊接理想”。我的体会就是,个人目标一定要与企业的、国家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谢谢。
袭艳春:
谢谢高师傅。下面,请谭文波师傅发言。
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试油公司井下作业工具工谭文波(刘健 摄)
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试油公司井下作业工具工谭文波:
各位记者朋友,下午好。我来自祖国西部新疆,是中国石油西部钻探试油公司一名试油工。在这儿和大家进行交流,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试油,考试的试,油田的油。试油是干什么的,是什么行业?试油是在石油勘探的一个上游行业,是介于勘探与开发之间的桥梁。钻井带来了地层几千米取得的油样岩心,就是在钻井打捞井筒以后,把井筒交给我们试油,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试采制度,使岩心中的油、气得以解放,让它释放出来返出地面,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取得岩心的压力、温度、岩性、性质及储存储量。这一块验证我们前期对工程、地质的一些认识,更重要的是为下一步油田的部署与开发取得指导性的依据。在这个环节如果出错,有可能错过一个好的油田,也有可能花大力气开发一个毫无价值的油田。
26年前,我从技校毕业,从山青水秀的重庆到了新疆茫茫戈壁从事试油26年。我们石油勘探都是野外作业,面临许多辛苦,也存在着很多风险,在现场作业时,我经常自己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在工作中降低我们一点点劳动强度,把我们的安全系数提高一点点,我心里非常开心,所以我的工友给我起名叫“土专家”。
先简单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袭艳春:
谢谢谭师傅,最后,请宁允展师傅和大家说两句。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分厂研磨班车辆钳工宁允展(刘健 摄)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分厂研磨班车辆钳工宁允展:
各位记者朋友们,下午好。我叫宁允展,来自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我是乘坐高铁来的,相信很多人都乘坐过高铁,乘坐过我们的动车组“复兴号”。我们公司是生产高铁的,我是一名高铁工匠,是一名车辆钳工高级技师。有句话叫“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现在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轮带。我的工作是给动车组装上可以让它们跑起来的“双脚”——转向架。1991年,我从技校毕业以后一直从事转向架生产。2006年,从事第一台200公里高速动车组定位臂研磨工作,从我们手中研磨的转向架已经装上1000多列高铁列车,奔跑了10亿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万多圈。从事中国高铁这张“金名片”的制造,我感到非常荣幸。谢谢大家。
袭艳春:
谢谢几位师傅。几位师傅很简短的介绍,大家可能能略知一二,行行出状元,干哪一行都是不容易的。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大家和师傅们进行答问式交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主持人好,在座的五位师傅们好。一说到工匠,大家都会想到匠人匠心,各位师傅都来自不同行业,从事的是国家民生的重点行业,参与过很多的大型工程,而且工程都是重大、特大工程项目。想请在座的五位师傅,谈一谈自己在攻克技术难关的过程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谢谢。
潘玉华:
听了你的提问,我想起我师傅曾经叮嘱我的一段话。我的师傅告诉我:虽然我们做的是精密焊接组装工作,它是一份积累工作,但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需要心、手、眼的高度配合,任何一个地方掉队就容易犯错。我具体介绍一下我的经历,我在研发某个项目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紧急的任务,需要在手表大小面积上手工植入1000多个细小铅柱,铅柱大小相当于现在的绣花针,把铅柱垂直植入到器械上,要保证植入的垂直精度要小于头发丝直径的1/2,这是要求非常高的。前期我只做过对几十根、上百根的铅柱的植入工作,对上千根、精度要求特别高的,我从来没有进行这样的试验,也没有进行过这样的操作。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这项工作需要练习心静、手稳,怎么保证平稳等这样一些要求。接到这个任务后,我晚上回到家在家里进行练习。把装满水的茶杯不停地投放硬币,练习心、手、眼的协调,看最终能放多少,用这样的练习方式来提高我的心静能力,就像热播剧里面的魏璎珞,她利用投放银针来练习心静。在工作当中,我会用镊子夹取一颗颗比芝麻粒还要小数十倍的焊球来整齐地排列,练习心、手、眼的高度协调。通过几千次、上万次的练习,让我的心、手、眼的协调能力达到标准和要求,最终这个植入工艺就能够得到成功实现,也为我们项目的顺利研发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同时,研发周期也缩短了接近一年。谢谢大家。
洪家光:
我拿了一个小道具,这个是我在车间工作用的一个小车刀。行话说得好,车刀磨不好,车工就干不好。我们干车工的首先要磨好车刀,这是普通设备需要的。大家看到这个车刀很小,前面是有效部位,和耳勺一样,只加工四毫米左右的一个小孔,在孔里面游刃有余地去加工我们所需要的形状。磨出的刀刃原来都是和底下一边粗的,靠砂轮把它磨出来的,磨一把车刀需要小半天的时间。用大量的练习提升自己的技能,现在我一个月可以磨上百把刀具,相当于一般工人师傅1-2年时间磨的刀具数量。
谈到攻关创新,不得不提到我带着团队完成的高精度金钢石滚轮制造技术。我们航空发动机制造的精度和加工难度非常大,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叶片是关键组成部件。为了提高叶片安装部位的精度,我们首先要解决磨削工具,这个工具就叫金钢石滚轮。刚开始接触这个项目的时候,第一道工序就叫阴模加工,要求非常高。刚开始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觉得可以攻克,没有问题。但是经检验人员检验后,给我泼了一盆冷水,告诉我零件检测之后没有几个合格的,当时就像挨了一棒,整个人懵掉了。但是我想我们厂里领导对我非常重视,这么艰巨的任务给了我们,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后来我一想,高精度的加工是需要下功夫、下力气的研究和试验,我就四处翻阅很多文献,请教了很多老师傅,重新制定了加工方案,一遍一遍的试验和改进,那时候我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一门心思研究阴模的加工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加工成功了,为我们团队完成金钢石滚轮项目增加了很大的信心,也为后续项目的成功走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这是我分享的两个小故事。谢谢。
谭文波:
前面两位老师都分享了他们心细、精度的一些故事,作为工匠,在创新之路上的每一步自己都难以忘记。我在这儿和大家分享一个大胆的故事,在我做的一次危险试验时,先拨好120的故事。那是2013年,我的一个科研项目走到了关键时期,需要进行高压气体测试,测试产生的作用力要达到30吨。大家可以想像,一个优秀的拳击手一拳头是300公斤,30吨是多少个拳头,如果某一个环节有失误,计算的误差产生的爆炸不亚于一个炸弹。这个方案确定后,我们团队非常矛盾,做还是不做,如果做,因为前期没有人做过这个试验,我们团队也不是专业的科研机构,没有足够的经费,也没有完善的科研装备,但最后我们这一群所谓的工人专家下决心做。为了以防万一,我选择了星期六,因为星期六整个基地没人,我瞒着家人、单位,用手机拨好了120,把手机交给门卫,让门卫站在隔离墙后面观察我的工作,如果有意外情况可以及时帮我报警,完成后他满头大汗的把手机还给我,说我们的劳模疯了、不要命了。
看见试验成功了,我非常兴奋。不是说我谭文波有多高尚,也不是说我不顾安全和风险,我只是抱着无论如何要把事情干成的决心,在我有限的生命里能干成一件、两件有意义的事情,我认为冒一点险是值得的。谢谢大家。
高凤林:
听了前面三位师傅的发言,好像他们说的场景我都遇见过。因为我工作了30多年,也面临过试车台十米之外的氢罐,九死一生,上台排除故障,精细的操作和训练也训练过,。除了组织和师傅的培养,给我影响最深的有两位,一位是我的妈妈,今年99岁了,她的三句话影响我一生:第一句话,人穷志不短。我从小家里比较贫困,上小学之后的学费都是组织给交的。我们虽然穷,但是从小立大志。第二句话叫做人不要让人戳脊梁骨,要做正确的事情。第三句话是做事要让人竖大拇指,要做让人家夸赞的事。我想这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怎么做到让人竖大拇指。
另外一位是我的师傅。他在我犹豫和彷徨时的四句话,也给了我一生的启迪。那时我刚进到单位,技术有了一定的把握,也获得了一些成功,但有点茫然。我师父的四句话是:我们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工人,要当一个好工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经过艰苦的训练,要干得好。第二,经过知识的补充与解析,明白为什么能干好。第三,通过逻辑思维,要能说出来。第四,通过广博的求证,要能够写出来。今年,我将出版我的第三本书,就是沿着师傅指引的这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不断进步。90年代是我们国家重点型号的一个攻关时期。当时我们在将近半年的时间,克服了种种困难。面对密密麻麻的空心管线,如何装备、如何挂装、如何保证焊接间隙,这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我们经过艰苦的努力,制作了很多工装、胎具,并且创新开发出了高阶方程反变形控制公式,线积分校核的补偿方法。今天他们都带了工具,但我没法带,因为都受了一定的专利保护,是反传统的、偏心无极高速焊接技术,可以把焊接速度提高3倍以上,在一系列新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取得了成果,喷管终于下台了。但经过X光照相以后,我们的成果却被X光判定为有200多处大裂纹。相关的总师部门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认为这套方案可能不可行,要给废掉。正在这个时候,我们的一位老总把我请到分析会上。当大家正在冥思苦想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时,因为我那时候还非常年轻,参加分析会还得坐在边上,我很小声的说了一句,这不是裂纹,有可能是假象,被机敏的发动机总师听到了,他让我谈谈我的看法。于是我就从材料特性、结构特点、操作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断定这是假裂纹。我们发动机总师马上请求冶金部门立即剖解分析,结果证明就是假裂纹。于是这个方案得到肯定,把险些被枪毙的型号推上了试车台。
宁允展:
我也分享一个小故事。我有一个小的工作室,里面有很多设备。通过工作室,我做了很多小的装置,我认为这些小装置能解决大问题。今天我带来一件我们工作现场的一个剥线器。我们要把线缆剥皮后进行接线。我把步骤给大家演示一下。首先要拉起刀具手柄,把线缆穿到剥线孔里面,里面有一个刀片,放下手柄,转一圈,旋转180度,然后刀具手柄再旋转90度拉开,线就被完整地剥下来了,不伤线缆就是合格的。这个装置解决了线缆剥线的问题。谢谢大家。
袭艳春:
这五位师傅都各自讲了自己的小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宁师傅现场展示了自己的小发明,让人很开眼界,很受启发。
经济日报记者:
想问谭文波老师,我们知道您是从事石油工作的。在我国,有着好几代、数量庞大的石油工人,您认为新时期我国的产业工人和过去的工人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哪里?谢谢。
谭文波:
谢谢。说产业工人,我们在座几位都是产业工人,上天入地都能看到我们的成就。我自己是干石油的,是往地下走的,看见我们祖国上天入地的成就。说到老一代的产业工人,我们肯定会想到满脸的油污,奋力地甩打捶、奋力干活的形象。我父亲也是转业老兵,后来成为一名石油工人。我妈妈是地方企业的一名普通工人,那时候家里的工资是所有的生活来源,我妈妈怀我的时候,快临产了还去厂里上班,就为了增加一点收入,但是他们非常乐观,甘于奉献,每年评先进时都是发一个奖状,一个小纸片,这一个小奖状他们就可以开心小半年。他们这种乐观奉献的精神也潜移默化影响了我。
作为新一代的产业工人,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也见证了科技飞跃发展,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我从事的行业,我刚参加工作时,一个简单的试油提下作业要4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而且费时、费力。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程度提高,现在一个简单的提下作业几个小时就能完成。面对新的形势和时代,就要求我们提高自己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有时候我做一些项目的时候,我也向我上大学学电子的儿子请教,因为他们学校能接触到一些前沿科技,能给我一些帮助和提示。所以我理解,新的产业工人要学习、创新,和以前的产业工人相比这是最本质的区别。谢谢。
工人日报记者:
刚才听大家说了以后,我们内心还是挺激动的。还有一件喜事,中国工会十七大即将于近期召开了,请问潘玉华师傅的,您作为一线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对于十七大有什么样的期望和建议?谢谢。
潘玉华:
作为一名一线产业工人,今天能够来到这个场合觉得特别荣幸和高兴。我对于即将召开的中国工会十七大非常期待,这也是我们职工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儿,我特别希望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工会能够团结带领我们广大职工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在实现中国梦中更好发挥我们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同时,我也希望工会在未来五年里,能推动出台一些有利于职工发展的举措。特别是职工的工作环境、工作技能,能够得到稳步改善。我作为一线的技术工人,希望在未来五年里,工会能够更多推动出台一些利好于一线职工、技能工人的具体举措,比如建立类似专业“院士”“千人计划”、“首席科学家”这样的晋级通道,为一线工人打通能够看得见、够得着的一种晋级通道。用一些更好的举措,为我们国家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作为一名职工,我愿意一生只选一件事,坚持下来,择一事,忠一生。
谭文波:
我补充一句,希望工会这个娘家人,给我们一线工人谋得更多的福利,让我们感到贴心和温暖。
高凤林:
我认为老一代、新一代的产业工人没有根本性区别。因为铁人学院的成立,我先后几次到过大庆。铁人有句话,学习如搬山,学一个字如搬一座山。他们在教育资源、学习资源非常匮乏的年代,仍然以一种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对待企业的忘我精神,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现在面临知识渠道、资源渠道、学习环境大大改善的情况下,我认为新一代的产业工人只有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本色的基础上,勤劳勇敢善良智慧,更加忘我的继承和发扬老一代产业工人的优良传统,更加努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奋斗。
中国的发展源动力是创新,怎么样通过即将召开的工会十七大来推动全体职工的创新,这是我的一个期盼。我想,一个民族创新和受教育是推进国家发展的核心所在,刚才谭师傅说工会是我们的娘家,期盼娘家人如在监督、推进、保障、维护方面起到更积极的作用。谢谢。
潘玉华:
我觉得工会做了非常多有利于我们一线职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意见,同时也提高了技能工人和技术工人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我也是一个受益者。比如在各个企业,作为技能工作室的带头人,国家有一些政策倾斜。如何在创新项目,成果转换方面,政策也有倾斜,能够把分配机制建立的更完善?政府和工会方面,给企业和产业工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一个是学习平台,一个是对外交流平台,企业也加大了这方面的培训力度,都是受益的,工会组织是贴近人和娘家人,我是感同身受的。谢谢。
宁允展:
我有一点想法,多给我们技能人才提供平台,多提供机会,能够为我们提供制造业特别是工艺这种相关产业的培训,而且是比较方便的培训。再就是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我们中车公司也有一个技师培训,我也参加过,遇到一些难题我们也互相讨论,有一些专业难题想法非常好,我从中获得了很多灵感,我觉得这个形式非常好,谢谢大家。
洪家光:
我代表青年技术工人,我身边很多都是青年技术工人,我们特别期待工会十七大的召开,希望工会能推动出台更多面向青年技术工人利好的政策,特别是在技术培训和成才的路上,有更好的激励政策激励青年技术工人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建设新时代。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现在全社会都在谈论工匠精神,在座的五位都是我们心目中的大国工匠,能不能请你们结合自身的工作和经历,给我们讲讲你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特别想听一听高凤林师傅的看法。谢谢。
高凤林:
曝个料,我最近在全国从南到北的宣讲工匠精神。我对工匠这个词的理解,自从有了人类,实际上我们就有了工匠这个概念。人类创造工具,两个用途,一个是改造自然,一个是满足人类发展自身的需求。我认为工匠这两个字,是不能拆开的。我多次参加一些颁奖场合,现场只有一个“匠”字,“匠”里面是两道红杠,他们跟我说要强调匠、要强调匠心,我认为是不完全的。谈起工匠不能少了人的因素,所以工匠是不能拆开的,顶天立地是为“工”,利器入门是为“匠”,其中“斤”又代表工具的刃,在这里面又代表工具、科学方法、一切创新的模式。所以我的理解叫“工欲其器,匠入其门”,要想干好这个产品,必须琢磨好干好这个产品的门道,而这个门道,一切科技创造的发生都在里面。
谈起工匠精神,我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从思想层面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没有对岗位的热爱,没有倾情的投入,没有一种无私奉献、忘我的精神状态,你的源动力就不会产生。第二,从行为方面,持续专注,开拓进取。真理不是绝对的。今天我们认为百分之百正确的事儿,以前进的眼光来看,可能它还需要发展。所以需要我们持续地前进,持续地进步,持续地在真理领域中驰骋,要以一种不断创新的姿态去审视你每天的工作,并从行为层面持续专注、开拓进取。第三,工匠精神的核心,叫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从目标导向或者结果层面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我们以最大的能力、能量投入到产品制造过程中。我经常讲,你干到全国极致,你就是全国名牌;你干到世界极致,你就是世界名牌。
以上三个层面是我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谢谢。
谭文波:
高师傅总结的很好,非常到位,我补充一点。大家一提到工匠,往往想到的是有那么一群人,那种固执、偏执、缓慢,长期大量艰苦的劳动,但其实这背后隐藏的是专注、坚韧。工匠精神应该是对整个人心智的磨炼,人品的淬炼。总结起来是九个字: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精于工,就是对自己的技艺,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和自己死磕,自己欺负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历练。匠于心,是对心智的一种磨炼,耐得住寂寞,挡得住冷嘲热讽,对自己内心的修炼,走上工匠路就是一个修心的路。品于行,是人品的淬炼,能挡得住繁华、诱惑,用一份专注和执着去完成一个一个的中国制造。谢谢。
潘玉华:
我讲讲我理解的工匠精神,一共六个字:专注、坚持、创新。专注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我23年的坚守其实也是对奶奶的传承,即干一行爱一行,要持续不断的干下去。行行出状元,只要你能够坚持就有成功的希望。
坚持,就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过程。我从一线工人的行业有机会可以转到其他岗位,但我一直热爱这份事业,一直坚持做精密焊接工作。不管有多少次机会,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一线岗位。所以,我认为坚持和专注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
创新,是工匠的重要品质。我们在工作中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比如操作经验、设备使用经验,我们把这些经验归纳、总结、凝练出来,推陈出新,形成新的工作方法。工匠精神不仅要有传承,同时还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思维,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工匠精神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总是要持有一种怀疑、探索的态度,不断在这上面去磨炼和思考。比如对我今天做的东西不满意,我就琢磨看有没有新的方法去完成得更好,让它的品质更优良。经过长期的磨炼,就形成了创造精品、打造精品的强烈意识。在工匠们的心中,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永远是无止境地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过程。这就是我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谢谢。
洪家光:
听了几位师傅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我觉得非常深刻,这里面我是最小的,都是我的前辈,感觉他们的理解对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影响还是特别深刻的。我对工匠精神理解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大家都说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地做产品,我觉得新时代创新变革求发展是更重要的。进入新时代,具有创新变革意识的工匠才能助推企业产品的转型升级。我觉得这种创新精神是当今工匠精神的灵魂。谢谢。
宁允展:
我觉得关于工匠精神各位师傅都讲得很好。我也说一点我对工匠精神的体会。高铁工人也有高铁工人精神,叫做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我对工匠精神的理解,首先是要专注于自己的岗位,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完成好每道工序,做出精品。我在研磨定位臂这行做了十几年,如果没有一定的恒心、一定的耐心,我感觉是干不好的。谢谢。
高凤林:
谈起工匠精神,我想再着重的讲讲精益的理念。精益产品质量,为什么叫精益?光有精,没有速度,形成不了支撑国家发展的效益。所以,在谈到如何去弘扬工匠精神、精益产品质量,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支撑:一是需要我们具备知识技能,就是我们要掌握创新方法;二是技术技能,我们手中要有本领;三是效率技能。如果速度上达不到,我认为仍然赶不上先进的发达国家。所以我们要在知识技能、技术技能、效率技能三方面同时推进,才能在不久的将来使我们国家真正成为制造强国。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我们注意到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种现象,有一些年轻人不愿意上技校,当技工,但是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又特别稀缺。刚刚洪师傅谈到您是在座年龄最小的一位工匠,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洪家光:
谢谢记者老师对青年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关心。应该说学习技能跟我们看武侠片中比武一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技能前期的培训需要大量时间,特别是前面打基础的时候,需要很多的精力投入,要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现在很多年轻人面临的社会有许多诱惑,特别是现在技术工人待遇和社会地位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坚持学技术很难。拿我自己来说,我参加工作20年了,20年前的青年特别单纯,天天跑到工厂里,几乎不怎么休息。那时候我的收入是180块钱,当时我很多同学选择其他的行业,能挣到300、400元。如果我没有坚持下来,可能今天就不会在新闻发布会上与大家见面了。我作为一个过来人,想给现在的青年人提一些自己的建议,在学习这条路上,应该沉下心来,坚定信念,不要被社会上的各种浮华所迷惑。现在的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顶尖技能人才是非常稀缺和珍贵的,只要我们坚定这条路,能够坚定信念走下去,一定会收获到成功。
另一方面,我感觉企业应该加强对青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多培养一些工匠,多给他们一些时间、信心。拿我自己的企业来说,中国航发集团公司,对于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和培训计划,给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提供很多学习和锻炼的平台,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政府也出台了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一系列文件,我坚信在党和国家的高度关心和重视下,青年技能人才未来发展的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所以我给青年人加劲、鼓劲,特别是青年技术工人。我们一起努力,我们一起加油,早日实现中国梦。谢谢。
谭文波:
我谈谈我的理解。一个企业、一个团队就好像一棵树,它需要茂密的枝叶,更需要厚实的根系。企业需要先进的领跑者,更需要根深千尺的根系,像我们集团有79.5万一线操作工。我们集团也认识到这个现状,这几年采取了很多的举措,一线工人不管是待遇还是福利方面,都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春天。谢谢。
高凤林:
关于培养年轻人,我觉得我还是有不少心得的。因为我们是6千多人的企业,一共有24个全国技术能手,而我们这个19人的班组就有6个全国技术能手。我们企业15个特级技师,我这个班组就有3位,占五分之一。我们全企业有30多位高级技师,我们这个班组有3位,占1/10,还有2名技师。应该说我这个班组近一半都是高技能人才。在培养和造就年轻人成长进步的方面来讲,我认为我们这些带头人们或大师们都有义务和责任来为企业、为行业乃至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在这里如何带领团队,如何打造平台,既有全总的班组建设、劳模与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又有人社部的大师工作室等等。还有企业独具特色的方式,例如师带徒拓展的六种模式,水平相当的一带一,骨干带非骨干,组长带组员,有补短板效应,使整个团队飞速发展。
可以说,年轻人到了我们这个团队进步很快,成长很快,一听说进到我们这个团队,都会感到骄傲、荣光。所以大师们、带头人们能够从责任担当的角度打造好工作环境、成长环境,特别是年轻人的成长环境,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谢谢。
袭艳春:
最后一个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
我想问一下各位师傅,大家刚刚说了创新特别重要,很多时候特别努力的去奋斗、去工作,往往不一定能够换来创新成果的转化。所以问各位师傅,平时在艰苦的工作中,沉下心来工作的时候怎么把它转化成创新成果,这方面大家有没有什么心得?谢谢。
高凤林:
创新从哲学上讲叫解决矛盾,从创新学上叫解决冲突。而我们大量遇到的都是在工程当中解决问题,创新攻关。我在这当中的体会是,一定要有大量知识的积累,实践经验的积累,要学会直接的判断,少走弯路。我去过很多厂矿、企业、研究所,我听到或看到很多实验要经过上千次试验。如何突破,需要从创新的矛盾点上去把握,或者叫冲突点上去把握。我曾经为丁肇中领导的世界16个国家参与的暗物质和反物质探测器。之前历经三年半,这个方案都没有获得通过,他通过我们的院长请我过去以后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当时承制方评价说,你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看问题,所以你成功了。2014年10月份,我参加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带的三个项目同时获得金奖。中国发明协会讲,这是绝无仅有的。在那个发明展上我又学了项新的技能,就是3秒钟之内让评委站下,30秒钟之内阐明核心利害,如果他还能站在这儿,3分钟之内阐明核心要点。你的知识经验与基础支撑能够让你迅速把握关键点来进行突破。我想这是我们创新少走弯路、能够多出成果的一种好的方式。谢谢。
洪家光:
我谈谈我们创新成果的应用。我所在的分厂主要做工艺装备,经常会遇到不同的产品,需要搞一些小创新、小发明等工具来解决现场的难题。我们创新的一个项目,包括我们劳模创新工作室有专门的专家组衡量我们,跟我们做深入的产品分析、项目分析、后续应用和全过程的跟踪,适不适合后续投入生产或者大批量生产,都会有很专业的评价机构和评价制度,这样也有利于我们尽快把我们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我们的团队里面很多都是青年人,从研发阶段、试验阶段到后续的应用效果,全过程的参与,对他们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和锻炼。我们这个团队越走越完善,成果应用效果和整体的数据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天和我一起来的也有我们的工艺人员,从学技术到后期的成果应用确实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对他们近几年成长和对成果整体的把握和掌控有很大提升。这也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我们对青年成长创新成果团队简单的介绍。谢谢。
谭文波:
创新对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来说,无论哪个行业,都是它的生命力。创新肯定要付诸于行动。我很心痛的看到有些青年工人三年不见成绩就会放弃,非常的心痛。我想告诉他们的是,创新可能不会百分之百成功,但是不去行动、不去创新,那就是百分之百不会成功。谢谢。
潘玉华:
听了三位老师对创新方面的想法,我提一点意见。提到创新,企业特别应该建立一个创新的容错机制。不可能所有的创新百分之百成功。企业应该有这种机制出台,允许他出错,要更多发挥技能人才以及科研人才在这方面找创新点,不要怕犯错,这样才会有进步的空间。
高凤林:
国家要发展,真的需要全面的创新,大创新、小创新、微创新。我到小学都讲创新。司马光7岁就砸缸,是理念创新。上海跨海大桥碟式盘桥的设计就来源于一个中学生的绘画理念。但是要想得到大成果,高端的创新必须是在高端知识的支持下,高端实践和技术的引领下才能实现。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我认为这句话讲的非常到位,对我们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谢谢。
袭艳春: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见面会马上要结束了。不知道大家认同不认同我的观点,我没有想到产业工人们口才那么好,大家会看到他们侃侃而谈,自信满满,而且对自己从事的工作非常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热爱,我觉得也感染了我们大家。
今天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他们给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在介绍一种精神,一种我们中国的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像刚才师傅们反复强调的,党和政府都希望要建设创新型、知识型、技能型的大军,几位优秀的产业工人代表今天也践行了这样一种实践,而且也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继续要做好工作,以及带动更多年轻工人们做好这项工作的期待和决心。记者朋友们也应该把更多的聚光灯给予他们,关心他们的工作,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包括包容和理解,刚才我们谈到了创新,实际上也谈到了创新过程中经历的失败,我觉得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大家给予很多鼓励和支持。
再次感谢五位师傅非常精彩的发言,也谢谢大家,今天的见面会到此结束。